鳡魚,音:gǎn,又名“黃鉆”、“竿魚”,古代稱賢鰥魚,屬魚綱鯉科,腹平,頭似鯇而口大,頰似鲇而色黃,鱗似鱒而稍細,大者三四十斤,其性情兇猛,捕食其他魚類,對淡水養(yǎng)殖有害。為大型上等食用魚類。
鳡(Elopichthys bambusa),音:gǎn。屬鯉形目,鯉科,雅羅魚亞科,鳡屬。身體長而大,性兇猛,捕食其他魚類,對淡水養(yǎng)殖業(yè)有害。為大型上等食用魚類。 [1] 亦稱“黃鉆”。俗稱:黃鱄、黃鉆、黃頰魚、竿魚、水老虎、大口鳡、鰥。英文名:Yellow cheek carp。
大型兇猛性魚類。體長,其形如梭。頭錐形。吻尖長,口端位,口裂大,吻長遠超過吻寬。下咽齒扁形,尖端勾狀,3行。下頜前頂端有一尖硬的骨質(zhì)突起,與上頜前端的凹陷相嵌合。眼小。鰓耙稀疏。無須。腹部回。鱗小。側(cè)線鱗100以上。背鰭起點在腹鰭之后,胸鰭不達腹鰭,腹鰭不達臀鰭,尾鰭深叉形。體色微黃,腹銀白,背鰭、尾鰭青灰色,其余各鰭黃色。
生活在江河、湖泊的中上層。游泳力極強,性兇猛,行動敏捷,常襲擊和追捕其它魚類,一旦受其追擊就難有逃脫者,屬典型的掠食性魚類。性成熟為3-4齡,親魚于4-6月在江河激流中產(chǎn)卵。幼魚從江河游入附屬湖泊中攝食、肥育,秋末以后,幼魚和成魚又到干流的河床深處越冬。生長十分迅速,性成熟以后,體長還在持續(xù)增加,最大個體長達2米,重可達60公斤。
分布甚廣,我國自北至南的平原地區(qū)各水系皆產(chǎn)此魚。生長迅速,2齡魚體重3.5公斤。天然產(chǎn)量高,為江河、湖泊中的大型經(jīng)濟魚類之一。但因大量吞食其它經(jīng)濟魚類,又被視為養(yǎng)殖業(yè)中的“害魚”之首。其肉質(zhì)鮮美,一向被列入大型上等食用魚類。
1、標點的選擇
鳡魚一般會在開闊的江河進行活動,這些水域的橋墩附近、堤壩、水流分支的匯聚處、入水口,都是路亞鳡魚的好標點。
2、裝備的選擇
鳡魚的性情兇猛,力道也非常大,需要使用較長釣竿,硬度在ML或M調(diào)性最佳,魚線也需1.5號~3號pe線,假餌可以使用水面系的硬餌,如:鉛筆,波爬,米諾,之字狗,盡量的擴大搜索范圍,相信會有不錯的收獲。
3、上魚準備
因為鳡魚的力量非常大,所以在將假餌拋出去之后,需要把泄力調(diào)好,這樣不旦可以更好的控魚,同時也能盡量減少切線的可能,中魚率更高。
4、溜魚
對于大體型的目標魚,都是需要進行溜魚,在目標魚咬餌之后,如果不能及時的控住鳡魚,就要盡量穩(wěn)住,進行一直引溜,不要著急把魚往岸上拖,等感受到魚的力量減弱,翻了肚皮,再慢慢向岸拖,這時候也需要抄網(wǎng)或者路亞鉗進行配合。
5、時間
路亞鱖魚最佳時間是夏秋季的清晨、傍晚和晚上,原因是鱖魚是夜行性魚類,晝伏夜出,白天常潛伏在水底不活動,到了夜晚才出來覓食,尤以夏秋季的晚上攝食活動最頻繁。
6、手法
路亞鱖魚最常用的手法是抽、擺、旋,其中抽是收餌時不時以或大或小的力道抽動竿尖,擺是收餌時不時以左右交叉擺動竿尖,而旋則是收餌時不時以竿尖畫大小不等的圓形。